中 文 名: 异特龙
拉丁文名: Allosaurus
生存年代: 晚侏罗纪
体 长: 7-9.7米
体 重: 1.5-3.6吨
恐龙食物: 肉食性
化石产地: 北美洲、非洲等地
恐龙种类: 蜥臀目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在中生代的三个“恐龙纪元”里,时间居中的侏罗纪气候最温和,大型植食恐龙纷纷出现,号称“巨龙时代”;而肉食恐龙的种类虽不多,但仍有不少留下了时代的痕迹,代表性的恐龙就数异特龙了。
异特龙又称跃龙或异龙,是蜥臀目兽脚亚目恐龙的一属。身长可达9.7米,生存于1亿5500万年前至1亿3500万年前的晚侏罗纪,是活跃于北美洲、非洲等地的主要肉食性恐龙。
化石的发现与命名
美国科罗拉多州Mygatt-Moore采石场
图片来源:百家号
第一具异特龙化石是187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采石场被发现的。
异特龙的颅骨长、宽并且很厚,还有扁平宽阔的肠骨、末端膨大为足状的耻骨,股骨比胫骨要长。在最初,它们曾被认为“骨骼惊奇”,著名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最初为异特龙命名时,认为这种恐龙的脊椎构造独特,和当时已知的其他恐龙有异,所以取名为异特龙(Allosaurus),拉丁文意思是“奇特的蜥蜴”。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被发现,今天看来异特龙的骨骼结构也没什么特别了。
形态特征
异特龙后肢强壮,前肢小,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在外观上有一个很易分辨的特征就是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颅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它们可以将颌部张得很大,进食时颌部可先上下张开,然后再左右撑开吞下食物,下颌也可以前后滑动,这样有利于撕碎猎物并且吞食大块的肉。
异特龙的牙齿边缘带锯齿,每颗牙齿都像匕首一样尖锐,并且都向后弯曲。如果某颗牙齿脱落了或在战斗中断掉了,一颗新的牙齿会很快长出来填补这个空缺。
图片来源:百家号
超强的捕食能力
异特龙具有强大的捕食和猎杀能力。就体形而言,异特龙并不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的,但它拥有更适于猎杀的身体结构。首先,它的前肢非常粗壮,上面长有3根指,每根指头上都生有利爪,可以毫不费力地撕开猎物;其次,高大粗壮的后肢能有力地支撑起它的重量,使它行动起来更为敏捷;最后,粗大的尾巴还可以当做鞭子,横扫任何胆敢进犯的敌人。异特龙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它们有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颌来撞击猎物。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杂志
古生物学家曾经发现过一些弯龙的骨骼化石,上面有异特龙的牙齿留下的深深的痕迹,折断的异特龙牙齿也散布在四周,这表明当时曾发生过一场血腥的捕杀。
弯龙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异特龙的牙齿留下的痕迹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身材健美”的异特龙
霸王龙的体长一般为12米左右,但是平均体重却能达到9吨,最重的霸王龙体重甚至达到了14.85吨,但是异特龙的平均体重仅有不到3吨。二者的平均体长相差只有三米左右,但是体重的差距却差了三倍多。所以,异特龙是一种苗条的食肉恐龙,这体型堪称是恐龙家族的超级模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