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漫步秦岭四精灵之大熊猫
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和国家象征享誉全球。它们的体态憨态可掬,外形可爱呆萌,深受大众喜爱,因其体态圆滚可爱,被称为“滚滚”,再加之其体色为黑白两色,又被称为“团子”。
大熊猫,食肉目熊科动物,与猫一样外表虽然很萌,但是都是自然界中响当当的猛兽。大熊猫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个素食主义者,它们在演化过程中逐步由肉食动物变为取食竹子这种又难啃又没有营养的事物。
爱吃竹笋,偶尔开荤
大熊猫爱吃的食物是竹笋。每年从春到秋,为了吃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竹子的竹笋,大熊猫的觅食从中山到高山迁徙,这叫“赶笋”。在秋冬季节竹笋匮乏的季节,大熊猫则以鲜嫩竹叶和竹秆为食。在吃竹秆时,大熊猫会把外层的绿色坚硬竹皮去掉,只吃浅色的芯层。除了竹子和其他一些植物之外,大熊猫有时会捡食动物尸体,或捕捉较小的动物为食,有效补充动物蛋白。
一只100公斤的成年大熊猫,每天要花12-18个小时总计吃掉30-38千克的竹叶和竹秆或者10-18千克的竹笋,排出10多千克的粪便才能维持代谢平衡,消化时间大概需要8-12小时!
虽然是食肉目的动物,但是大熊猫的切割肉食用的裂齿(食肉目动物的标志)并不怎么锋利,但是咀嚼用的臼齿十分发达,构造也非常复杂。为了咀嚼更为有利,大熊猫和它们的祖先相比头上有个骨头变得又高又宽,颧弓开张程度更大,这两个结构的变化都有利于头部附着更多的咀嚼肌,咬起来更有力量。
大熊猫的“伪拇指”
如果仔细数大熊猫的前掌就是惊奇的发现大熊猫一共有6个指。其实不是,“拇指”是由腕中的一块小骨头变异形成的,长度增长了许多,内侧还附着了一小块特有的肌肉,方便持握。这根伪拇指支撑熊猫前爪肉垫,5个真正的指形成另一个肉垫轮廓,两个肉垫之间形成一个凹槽,这个凹槽恰好方便抓握竹秆。
小熊猫和大熊猫一样会通过改变同一基因进化出“伪拇指”,都使用“伪拇指”取食竹类。DYNC2H1和 PCNT俩基因的突变,可以造成大熊猫和小熊猫 “伪拇指 ”的形成。
大熊猫秦岭亚种
提起大熊猫,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四川,毕竟是最早发现大熊猫的地方,占了先机。
1913年至1949年,西方探险家、科学家游走在中国四川境内,对大熊猫进行捕杀、研究、偷渡,直至新中国成立政府才下令禁止外国人插手中国熊猫的事情,除了四川其余地方有没有熊猫都是未知的答案。
1957年冬,秦岭岳坝乡乡长杨笃芳捕杀两只“花熊”,次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郑光美老师意外获知花熊信息,很快确认秦岭里的花熊就是大熊猫,并于1964年发表文章正式确认秦岭是大熊猫分布地。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遮挡了北方的寒流,前面的汉江又提供了水汽,让秦岭南坡成为了熊猫的天然庇护所。
秦岭大熊猫与四川甘肃的大熊猫在外形上有明显差异,四川大熊猫的头长形似熊,秦岭大熊猫的头圆更像猫,四川大熊猫的毛色黑白分明,但秦岭大熊猫的肤色却不同他身体和头部的毛色虽然也是黑白色,但黑非纯黑,白也非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而且秦岭大熊猫的体态比起四川大熊猫更丰腴富态,头圆尾短,更漂亮,更憨态可掬,所以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四川大熊猫最长是1.5米,秦岭大熊猫能达到1.7米,可以说“前者是娇小的林黛玉,后者是富态的薛宝钗”。
2005年,秦岭大熊猫作为具有明显的特征种群,被世界科学家确认为大熊猫的一个独立亚种,被命名为大熊猫秦岭亚种,拥有了和四川大熊猫同等的地位。
更为特殊的是秦岭中存在棕色大熊猫,第一只发现的棕色熊猫是1985年在野外救助的,后来被送往西安动物园,被称为“金发女郎”,现在全世界唯一一只棕色大熊猫“七仔”还是生活在秦岭。
秦岭大熊猫比起四川的1300多只,数量虽然不多,但密度更大,更容易看到,平均10平方公里就有一只。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生存着345只野生大熊猫,占大熊猫总数的18.5%。种群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了217%,为全国最高。
共筑全球生命共同体
动物是亿万年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环境的缔造者与维持者。
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让我们一起:
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