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距今1.35亿年到6500万年,前后经历了约7000万年,是恐龙的盛世。相比侏罗纪,白垩纪的名气虽小,但物种更为多样。
由于地壳运动,到了白垩纪,巨大的泛古陆已经完全分离,不同的陆地之间被海水填满。因此,四季分明的气候及更加适宜的环境,使得中生代的这些霸主们的生活也到达顶峰,种类之多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提起白垩纪,最具代表的要属霸王龙,它们几乎是所有喜爱恐龙的朋友们最津津乐道的种类。
霸王龙,又叫暴龙,其拉丁文名字的含义是“暴君蜥蜴”,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时间最晚、体型最大、也是最勇武可怕的一种。霸王龙体长约15米,高5~6米,重约7吨,头颅骨非常大,有1米多长,血盆大口里,长满了匕首状锋利的牙齿,就像一台疯狂的“绞肉机”。霸王龙两足行走,后腿强壮有力,生有锐利的爪子,四个脚趾稳稳地撑住庞大的身躯。它们的前肢退化得厉害,变得非常短小,每只手上各长两个手指,指头长着锋利的爪子。霸王龙凶悍无比,是巨型兽脚类恐龙发展到顶峰时的主要成员。
虽然霸王龙是肉食类恐龙的顶峰,但白垩纪时期的肉食恐龙种类并不很多,由于气候极度适宜,植物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有花植物(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到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因此,植食性恐龙反而比肉食性恐龙种类繁盛。白垩纪时期著名的植食性恐龙包括禽龙、三角龙、肿头龙、甲龙、副栉龙、原角龙等等。
禽龙
禽龙的名称来源于它那蜥蜴般的牙齿。它的上下颌前部没有牙齿,后部的牙齿两边都有锯齿,互相咬合在一起。禽龙身长约10米,身高5米,两足行走,后肢粗大强健,最奇特的地方是前肢的大拇指像个大钉子,这是自卫的武器。它的前肢有四个手指,第四个手指和其它的手指配合,可以抓握食物,钩断树枝,保持身体走路时的平稳。禽龙跑起来速度很快,时速平均每小时能达到35公里。它的头较大,形似鸟头,长有角质的喙嘴。
三角龙
三角龙生存于距今约6800万到6500万年,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他们有非常大的头盾以及三根角状物,令人联想起现代犀牛。长久以来,关于它们三根角以及头盾的功能处于争论中:传统上这些结构被认为是用来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论认为这些结构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现代驯鹿、山羊、独角仙的角状物。
甲龙
甲龙是白垩纪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身长6~7米左右,体重达2吨,生活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区。它的背部有坚硬的骨甲,骨甲上长有骨刺。因为它身披厚甲,体型巨大,所以有“活坦克”之称。它们的特点是有宽阔、坚固的头骨和棒槌状的尾巴。甲龙的尾巴别具特色,至少有30千克重,更可怕的是尾巴末端长着一个棒槌状的东西,这条尾巴挥过去,打着谁谁都受不了。所以,即使遇上凶残的暴龙之类的肉食性恐龙,它也不怕。
白垩纪末期的地球,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开始慢慢出现。不过,这幅美丽的景象马上就要画上句号了,许多白垩纪的生物即将消失的无影无踪,又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颠覆了白垩纪的辉煌。这次史前浩劫造成了全球75%以上的动植物物种灭绝,所有恐龙无一生还。下一期,我们将一起走进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灭绝事件,精彩不容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