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每年圣诞老人都会驾着雪橇给小朋友送礼物,他的雪橇是由9头驯鹿来拉的。为什么是用驯鹿拉雪橇呢?
驯鹿广泛分布于北极周围的寒带地区,更容易和圣诞老人产生交集,它们体型中等、外貌不算十分特别,和其他空齿鹿亚科的物种有明显区别的地方是,它们脖子上带着明显的“白色围脖”,而且不管是雄鹿还是雌鹿都长着非常漂亮的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驯鹿的鹿角呈珊瑚状,向两侧伸展的幅度较大,而且各不相同,跟人类的指纹一样,通过鹿角就能很好地分辨每一只鹿。
驯鹿适应雪地生活,蹄子宽大,善于行走。在地表植物极其匮乏的凛冬,驯鹿能够靠着冻土、岩层上的地衣来度日,它们消化道中含有能够消化利用地衣的菌群,因此能够充分利用地衣含有的营养物质。
它们巨大的鼻腔拥有十分发达的嗅觉,可以帮助它们嗅探积雪下的美味,它们宽大的蹄子可以避免自己陷入雪中,它们长的像铲子一样的鹿角可以轻松的铲起食物。
而且,它们的眼睛还可以变色,避免雪地反射的强光刺伤眼睛。它们性格温顺,能够轻松穿越马匹难以穿越的雪地、沼泽和森林,因此,圣诞老人才会选用驯鹿来拉雪橇。
此外,冬天的驯鹿群就像推土机一样,走到哪里都会把雪地冻土翻个遍,刚好相当于给冻土带松土了,这也促进了很多植物更容易在上面生根发芽,这也是环境和动物们互惠互利的表现。
驯鹿冬天的食物 鹿石蕊(Cladonia rangiferina)
驯鹿们在春天时会离开亚北极地区越冬的森林,沿着老路往北进发,进行长达数百公里的大迁徙。和别的动物不太一样,驯鹿的队伍都是由雌鹿打头,它们一边走,一边逐渐脱掉身上厚厚的冬装,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
驯鹿的队伍有条不紊地行进,最让人惊叹的那些在冬天受孕的驯鹿妈妈们,它们会在春季的迁徙途中产下小驯鹿,小驯鹿生下两三天就跟着大部队一起赶路,一周后,它们就和父母跑得一样快了,时速能达到48公里。为了适应极地的寒冷,驯鹿浓密的毛发里储存了大量用于保暖的空气,这种特殊结构的毛发还可以让它们在水上漂浮,所以每一只驯鹿也都是游泳高手。
当然驯鹿并不是西方的“特产”,在中国的大兴安岭西北坡也有驯鹿的存在,它们被鄂温克族人确定为民族的吉祥物,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和牲畜,被誉为“林海之船”。
驯鹿名字中带“驯”,但它并不是被驯化的动物,它们和人类在很久之前就建立了联系,和平共存,但从不依赖人类。但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使得高寒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IUCN的评级中,驯鹿已处于“易危”,如果人们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失去的可就不仅仅是圣诞老人的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