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首页
  • 参观资讯
    • 关于我们
    • 新闻资讯
    • 政策文件
  • 展览介绍
    • 常设展览
    • 特效影院
    • 临时展览
    • 室外展区
  • 藏品研究
    • 经典馆藏
    • 藏品数据
  • 游客服务
    • 参观服务
    • 网上订票
  • 科普教育
    • 活动日历
    • 专题活动
    • 志愿者服务
  • 数字展馆
    • 场馆漫游
    • 云赏陕自博
    • 爱自然云端看展
    • 金牌解说
  • 文创集市
    • 四宝系列
    • 蓝点系列
  • 藏品研究
    • 经典馆藏
    • 藏品数据
  • 文创集市
    • 四宝系列
    • 蓝点系列
  • 博物之友
  • 陕西自然博物馆蓝田化石研究 取得新进展

    来源: 研究部   日期: 2021-12-10   点击:4064
    属于:新闻

    2021年11月,陕西自然博物馆为了进一步精细化藏品管理,做到藏品物种精确鉴定,组织专业人员对蓝田汤峪河部分化石进行修复研究鉴定。在修复过程中,专家鉴定该批为真角鹿的鹿角、牙齿及大唇犀下颌骨。这批化石的发现对复原古生物原型、了解鹿科哺乳动物起源进化,推断关中地域气候、植被的演变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陕西自然博物馆对于真角鹿化石的发现填补了陕西地区这类化石的空白。

    大角鹿的化石

    时间来到2019年9月,蓝田县汤峪镇尖角村的村民在汤峪河附近发现化石痕迹,陕西自然博物馆接到线索后,由副馆长朱伟带队,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朱兴国处长和西北大学地质学李永项教授一同前往,经博物馆研究人员在现场约五公里河道内反复勘察定点后进行抢救式发掘,发掘出完整的下颌骨化石一具,以及部分其他化石,初步鉴定为犀科、鹿科古生物化石,属于距今约800万年的晚中新世。

    尖角村地点及其化石

    近期博物馆将会对化石进行详细的测量、检测和比对,并与博物馆2012年在蓝田汤峪河发掘的化石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形成该地域系列研究成果。这些化石后期也会在博物馆内展出,让科研成果服务于科普教育。


    上一篇:疫情不断感情,寄语传递能量 ——开展云邮寄公益活动
    下一篇:爱护自然 珍惜鸟类 ——陕西自然博物馆科普进校园受邀走进西安市碑林区铁五小学
陕西自然博物馆 - 陕备ICP08001501    陕西自然博物馆政务网 咨询电话:029-85331289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