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记得小学课本里失足陷入淤泥里的《黄河象》吗?1973年,甘肃省合水县农民挖掘沙土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经过发掘组35天的发掘,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由科普作家刘后一创作的《黄河象》被选进小学课本,让黄河象印在了几代中国人的心里。今天就带大家去认识、了解下这个远古时代的“大体格”……
系列三“古生物长廊”
第二讲走入课本的黄河象
问题:黄河象化石的发现有什么意义与作用?
黄河象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它对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
如果将地球的历史比喻成一本史书,那么,古生物化石就是书中精彩的文字,保护古生物化石就是保留地球珍贵的史籍。作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材,古生物化石能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所以,最重要一句话,就是要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珍贵的化石资源。
最后,留个思考题:非专业人士发现化石该怎么样做呢?
免责声明:本栏目视频素材部分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