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名:肿头龙
拉丁文名:Pachycephalosaurus
生存年代:距今约67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体长:平均4.5米,最大可达5米
体重:约1.5吨
化石产地:北美洲
恐龙种类:鸟臀目
肿头龙是鸟臀目恐龙,生存于距今约67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其名字的含义是“有厚头的蜥蜴”,第一批化石是在北美洲发现的,模式种为怀俄明肿头龙。
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肿头龙体长普遍可达4.5米,最大的可以达到5米左右,属于中型恐龙的一种。肿头龙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那厚重的头颅了,其头顶骨骼厚度可达25厘米。几乎相当于半个西瓜的大小。
肿头龙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吻部前端长有数个非常钝的尖刺,一部分肿头龙的头部骨板边缘也可能会长有数个尖刺,最长的可以达到13厘米。肿头龙的牙齿都是非常小,且呈现叶子状,嘴巴前端则长成了喙状。
肿头龙的食性目前还无法确定,因为它的牙齿虽然小且是叶状,但是上面长有脊,而这样的牙齿是无法咀嚼一些非常坚硬且带有韧性的植物的,所以科学家推测它们更可能是杂食性恐龙,不仅会以软植物为食,还会吃昆虫,水果等。
肿头龙的“铁头功”
肿头龙最喜欢群居生活,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肿头龙是用厚重的头顶与同类进行撞击角斗,就像今天长角的植食动物那样(如山羊),在遇到敌害的时候会低下头用强力的撞击来攻击掠食者。
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肿头龙的头骨并不能承受强大的压力与撞击,圆形的颅骨会减少头部撞击时的接触面,而使撞击时头部偏离。那时的肿头龙头颅标本上也并没有找到因为撞击留下的伤痕。
不过,在2010年有了新发现,古生物学家在一块肿头龙化石上发现有类似碰撞受伤的病理痕迹,同时提出,以前的那些标本中,被认为是埋藏时碰撞的痕迹,其实都是生前碰撞行为导致的。这种类似的碰撞痕迹具有一定普遍性。研究认为成年的雄性肿头龙用头颅进行打斗。肿头龙能以3m/s速度冲击,撞击的力量可以媲美一些大型甲龙的尾锤力量。肿头龙头顶强大的撞击力足以对一些中小型的掠食者构成严重伤害,真是名副其实的“铁头功”。
肿头龙头骨
肿头龙头骨(部分)
肿头龙的御敌
在晚白垩纪的北美洲,对肿头龙威胁最大的要属达科塔盗龙。那么,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肿头龙是怎样御敌的呢?根据对肿头龙现有化石的复原,古生物学家发现,虽然肿头龙体形不是很大,它们却是同体长下最强壮的两足恐龙之一。在遇到敌人时,会用自己的“铁头功”来攻击敌人;同时,肿头龙还拥有出色的感官,这便于它们在敌人接近时提前察觉到威胁的靠近,进而展开逃跑策略。有了这些防御方法,肿头龙才能在强手如云的北美洲晚白垩纪生存下来。
达科塔盗龙与肿头龙打斗想象图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