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秦岭之两爬和鱼类篇
秦岭不仅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也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重要分水岭。良好的水资源条件结合高郁闭度的各种植被,维持着渭河和汉江流域乃至黄河和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孕育了依存于此的各类动物精灵。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两栖爬行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在动物进化历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秦岭低海拔地区的水边草丛或水流石缝中,常常可以见到中国林蛙、金钱蛙以及我国特产的隆肛蛙等蛙类,而在秦岭南坡的溪流中栖息着大鲵、秦岭细鳞鲑等我国特产动物,三线石笼子、中华大蟾蜍等两栖动物也常活跃在路边溪旁。
据统计,秦岭分布有两栖动物29种,其中中国特有两栖类就达到21种,包括秦岭雨蛙、巫山角蟾等,宁陕齿突蟾是秦岭山区特有种群。爬行动物49种,其中含有中国特有爬行类24种,包括多疣壁虎、丽斑麻蜥、王锦蛇、秦岭蝮、菜花烙铁头、白头蝰等。米仓龙蜥、太白壁虎、宁陕小头蛇、秦岭蝮是秦岭地区特有种群。
秦岭水域中的鱼类主要分布于汉江、渭河、嘉陵江等主河道,由于地表径流十分丰富且山地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带特征,所以鱼类种类丰富,有161(亚)种。秦岭是南北鱼类类群分布的交替区,复杂和较为特殊的水域环境使本地区的鱼类出现了一些特有种类,如秦岭细鳞鲑、贝氏哲罗鲑、汉水扁尾薄鳅、陕西高原鳅、大鳞黑线餐等。其中,贝氏哲罗鲑和细鳞鲑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是秦岭的典型代表种类。

秦岭雨蛙

肛蛙

丽斑麻蜥

秦岭蝮
秦岭细鳞鲑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秦岭细鳞鲑是一种珍稀的鲑科冷水鱼类,为秦岭所特有,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属濒危物种。由于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较多的地区,秦岭细鳞鲑急剧减少,在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尚有一定数量。


大鲵是一种有尾的两栖动物,较古老,体大而扁平,是秦岭地区两栖动物中唯一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由于上世纪末兴起的大鲵养殖热,导致野生种群遭到大量盗捕,目前野生大鲵数量较少,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CR)级别。


宁陕齿突蟾是秦岭特有种,它的吻端具有一块近似长方形的蓝色斑块,两眼间有暗色斑纹伸达枕部;其上颌有细小齿突,这也是齿突蟾属的特征。
宁陕齿突蟾生活于海拔1970~2550m植被较稀疏的山区,成体以陆栖为主,生活在高海拔的灌丛中和山涧溪流中。
宁陕小头蛇 Oligodon ningshanensis
1982年,首次在陕西省宁陕县发现,命名为宁陕小头蛇。这种蛇极为少见,属于世界上稀有的蛇类,一般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边缘的灌木丛中的开阔处。
宁陕小头蛇和宁陕齿突蟾都是对人无害有益的动物,它们分布区域狭窄,数量极少,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特有珍稀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