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叮一下都是修行
炎热的夏天终于结束了,伴随夏天而去的除了酷暑、热浪还有讨厌的蚊子。虽说现在这个季节蚊子还没有完全消失,不过也都悻悻然“风光不再”了。没被蚊子叮过的夏天不叫夏天,而没被蜜蜂蛰过的童年不叫童年。这两亲缘关系很远,八竿子打不着的昆虫,叮人的“设备”都差不多,只是蚊子的更高级先进一些。
先来说说蜜蜂。

蜜蜂尾针结构图

蜜蜂尾针与注射器针头对比
从小就知道蜜蜂蜇人之后内脏会被刺带出致死,从没考虑过蜜蜂的刺是怎么扎进去的。毕竟蜜蜂可没有护士姐姐那奇大无比的手劲,能用针管狠狠一攮(nǎng)扎进肌肉里。其实蜜蜂的刺并不是一根刺,是一根空心的尾针包裹在两片倒刺滑片里的。从原理上通俗点讲,蜜蜂先用倒刺滑片在皮肤上锯开一个小洞,然后再用空心的针管往小洞里注射毒液。顺带说一下,就是因为蜜蜂尾针这种倒刺滑片结构,才导致刺入皮肤后卡在皮肤里,在飞走的过程中把内脏带出。也就是说蜜蜂的刺在进化过程中并不是用来对付这种弹性十足的皮肤的,大多数昆虫都是硬质外壳,蜜蜂在面对敌“虫”时将毒针插入注入毒液再飞走时,倒刺完全能够轻易拔出,所以蜜蜂蜇人都是逼不得已的正当防卫。

蜇人后带出内脏的蜜蜂
蜜蜂的本领看似高强,但是蚊子的能耐显然更大,当然这里仅仅指的是吸血的雌蚊子。想要吸到新鲜的血液,首先要能找到人,蚊子依靠特有的系统探测红外辐射强度和CO2浓度能迅速找到目标,这套系统比军用的最先进的红外探测仪器还要先进,毕竟体积在那摆着。在定位好目标之后,蚊子再根据体内散发的各种味道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来源。
(动图)
吸到血液那可要靠真本事了,首先是蚊子的口器,也就是蚊子的嘴。为了吸血,蚊子的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整个嘴都变成了吸管一样的结构,最外侧是两个上颚,在上颚的末端是锯齿一样的膨大结构,方便把皮肤锯开;上颚的内侧是下颚,末端同样膨大,但是是平滑状的结构,主要是把锯开的皮肤撑开,防止重蹈蜜蜂的覆辙。再往里是两根管道,一根是蚊子吐液体用的,主要起到防止血液凝固和止痛的作用,另外一根当然就是吸血用的。更可恶的是蚊子在吸血时会把肚子里的废物排出,腾空肚皮,狠狠大吸一顿。
其实在昆虫界,蜜蜂蚊子这种“凿洞插针”的针刺方式都属小儿科,最夸张的是姬蜂的产卵器,有4-5cm长,能穿过厚厚的木头把卵产到躲在树内的树峰幼虫体内。
上一篇:李逵还是李鬼,傻傻分不清?
下一篇:“小”昆虫的“大”策略 昆虫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