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本土疫情已进入收尾阶段,各个区正在有序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那么我们在将要恢复的公众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好个人防护呢?在说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新型冠状病毒是怎样进行传播的。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指的是患者打喷嚏、咳嗽或者说话时口中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被他人吸入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接触传播指的是确诊患者的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导致感染。
这三大传播途径中,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都非常容易理解,那什么是气溶胶传播呢?
气溶胶是个大概念,而飞沫也属于气溶胶,同为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气溶胶比飞沫范围更大,飞沫仅是液态,而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常呈现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雾霾、飞沫、可吸入颗粒物都属于气溶胶范畴。除了净室和超净室那种低污染水平的环境,一般状态下空气的气溶胶颗粒含量在每立方米百万个以上。
人在日常呼吸、咳嗽、说话、吐痰、呕吐、大笑、大小便(冲水时)等过程中,都可产生气溶胶。医学检验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时,也可产生气溶胶。
吸气时,气溶胶颗粒会进入人体,根据动力行为,落在人体呼吸系统黏膜上,如PM10、PM2.5颗粒会分布在人的口腔、咽喉,动力学直径越小的气溶胶颗粒越能够穿透上呼吸道,到达下呼吸道。
气溶胶的传播和风有很大关系。借助风力,气溶胶甚至能飘数公里,因此开窗通风有利于房间内空气排出,也有可能让附着病毒的气溶胶进入。但它并不是一直飘,很容易沉降,附着在物体表面。在空旷、人少的环境里,气溶胶可以被稀释、吹散。而新冠肺炎病毒位于肺部下呼吸道,正常呼吸的情况下没那么容易出来,只有猛烈咳嗽、咳痰时可能产生气溶胶,这和飞沫传播一致,因此传染效率没那么高,无需恐慌。
根据病毒的传播途径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三防原则”,即“防自己”:尽最大可能将新型冠状病毒隔绝在自身体外;“防别人”:按照假定对方是病毒携带者予以高度重视和防范,切断对方传染到自己的可能途径;“防新毒”:按照新冠病毒的传染规律,有条不紊地科学防控,如主动灭杀环境中的病毒、加大通风等。
在个人公众日常生活和出行中,我们切记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做好手卫生,遵守呼吸道卫生礼仪;在工作时,对工作环境进行日常清洁消毒、保持有效通风换气并保持社交距离1米以上;居家环境清洁时,以日常清洁通风为主;在外出购物时,戴好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首选无接触支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可佩戴手套,减少触摸公共部位,不要触碰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包好后置于垃圾桶内或采用肘臂遮挡。
虽然西安的疫情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但我们还是不能大意,一定要做好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防护措施,相信通过全世界人民的努力,战胜新冠病毒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注:文中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