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时代”——中生代之侏罗纪(上)
侏罗纪(距今约2.08亿年~距今约1.35亿年)属于中生代中期,位于三叠纪之后、白垩纪之前,荒凉缺少植物的三叠纪过去之后,侏罗纪时代的地球变得更加生机盎然了。相较于三叠纪,地球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南极冰盖已经融化消失,泛大陆范围达到最大,侏罗纪时期,地球物种表现出的多样性以及数量的激增可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翼龙在天空中翱翔;鱼龙和蛇颈龙类在海洋中遨游;而恐龙则成为了陆地上的霸主。
侏罗纪初期,地球气候终年温湿适宜,植被繁盛,不只有低矮的蕨类、藻类植物,还有高大的松柏类、苏铁类和银杏类,丰富的食物,适宜的气候为恐龙们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崛起的恐龙家族自此入黄金时代,它们不但繁殖迅速,数量大增,而且模样、身材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变化——如果能穿越回侏罗纪,你会看到有史以来地球上最大的恐龙,它们站起来,要比7层楼还高,同时,还有一些身长不足半米的恐龙,以飞快的速度在大地上狂奔。

喜爱恐龙的朋友们一定都会注意到,在侏罗纪时期有一类体长很长的巨型恐龙——草食性蜥脚类恐龙,它们虽然身高巨大,但是却非常温顺,非常著名的包括梁龙、腕龙、马门溪龙、地震龙和迷惑龙等。
梁龙
梁龙生活于侏罗纪末期的北美洲西部,体长差不多可以达到26-30米,它们的四条腿每个都有一座小房子那么壮,但是却长着一根纤细的长脖子和一条末端很细的长尾巴。有研究认为,梁龙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颈椎骨数量却很少,所以梁龙的头部不能抬得过高,推测是用来扩大原地进食面积的。

身为巨人家族的一员,地震龙也绝非泛泛之辈,仅从它们的名字就可略知一二——其拉丁文名字的含义是“震撼大地的蜥蜴”。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成年地震龙的体长可达34米,体重则超过30吨,连梁龙见了都要退避三舍。

马门溪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宜宾市马鸣溪渡口发现其化石。马门溪龙全长约22-26米,体重约30-50吨。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且颈椎数多,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


下一篇:“恐龙的时代”——中生代之白垩纪